但就在大西洋彼岸的狂欢声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沪铜主力合约却逆势下跌2.3%,形成鲜明的"东西铜市温差"。
推手一: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的美元贬值游戏铜价暴涨的首要推手来自美联储政策转向的预期。当5月非农就业数据意外疲软,市场对9月降息的押注飙升至75%,美元指数应声跌破104关口。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而言,美元贬值直接推升了以其他货币计价的购买力,触发全球资金涌入铜市对冲通胀。
数据显示,COMEX铜期货未平仓合约在暴涨期间激增32%,其中对冲基金净多头头寸创下18个月新高。
推手二:AI革命催生"新铜需求叙事"华尔街正在重塑铜的投资逻辑。高盛最新报告指出,AI数据中心建设将带来结构性需求增量——单个AI服务器耗铜量是传统服务器的5倍,到2030年全球AI相关铜需求将新增100万吨。这种"未来故事"与当下供给紧张形成共振:全球最大铜矿Escondida一季度产量同比下滑12%,刚果巨型铜矿Kamoto因事故减产30%。
当现实短缺遇上想象空间,市场估值体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推手三:美国基建法案的"铜消耗竞赛"《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正进入实施高峰期,该法案要求所有联邦资助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铜制线缆。据美国铜业协会测算,仅电网改造就需要新增50万吨铜需求。更关键的是,法案中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强制安装条款,使得美国铜需求增速从年均2%陡升至5%。
当美铜在政策红利和资本狂欢中高歌猛进时,沪铜却陷入"旺季不旺"的困境。即便有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支撑,上海保税区铜库存仍攀升至32万吨的三年高位。这种分化背后,折射出中国铜市面临的独特挑战。
压力一:房地产"去库存"拖累需求端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中国铜需求40%来自建筑领域。但当前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8%,导致空调铜管订单量锐减40%。更严峻的是,占铜消费15%的电网投资出现放缓——1-4月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6.2%。
这种结构性需求萎缩,使得即便在传统旺季,铜加工企业开工率仍维持在65%的偏低水平。
压力二:新能源转型的"甜蜜烦恼"尽管新能源汽车用铜量是燃油车的4倍,但产业转型正经历阵痛期。动力电池级铜箔加工费已从峰值时的4万元/吨腰斩至2万元,折射出产能过剩危机。更值得关注的是光伏用铜的"预期差"——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增速从60%回落至35%,导致光伏铜带库存积压达3个月用量。
压力三:套利交易的"跨市场收割"精明的交易者正在利用价差进行跨市套利。当LME铜价较SHFE出现每吨200美元的溢价时,贸易商疯狂开启"买沪铜抛美铜"的套利操作。4月以来,通过保税区仓库实现的铜转口贸易量激增3倍,大量境内库存通过"融资铜"形式流向国际市场。
这种资本流动不仅加剧了境内现货市场的抛压,更导致沪铜期货出现罕见的"近月贴水"结构。
在这场全球铜市的"东西博弈"中,投资者需要穿透表象看本质。美铜的狂欢建立在对未来需求的透支预期上,而沪铜的疲软则反映了现实需求的阵痛调整。当美联储降息预期遭遇中国供给侧改革,当AI革命碰撞新能源转型,铜价走势的分化或许正是全球经济格局裂变的先兆。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既要警惕"铜博士"发出的经济预警,也要把握跨市场套利的结构性机会——毕竟,在这个分化的世界里,风险与机遇永远相伴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