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产能狂欢背后暗藏隐忧。华东主港库存量在6月突破25万吨警戒线,较去年同期激增40%。这个数字背后是进口货源的持续冲击,中东低价货源正以每月15-20万吨的规模涌入中国市场。某华东贸易商透露:"现在港口罐容费每天都在涨,但货主宁肯付滞港费也不愿低价抛售,这种僵持就像定时炸弹。
更值得警惕的是原料端的异动。纯苯价格自Q2以来累计下跌12%,乙烯市场受制于全球石化装置开工率回升,价格中枢持续下移。成本支撑的弱化让苯乙烯生产利润空间意外扩大,这反而刺激了更多闲置产能重启。山东某地炼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每吨还有300元左右的加工利润,停车检修计划都推迟了。
"这种非理性扩产正在形成恶性循环——越是增产,库存压力越大;库存越大,价格下行压力越强。
与供应端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需求侧正经历着十年未遇的寒潮。作为苯乙烯最大下游的PS行业,开工率已连续三个月徘徊在58%低位。家电行业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拉长至68天,美的、格力等龙头企业纷纷削减塑料部件采购量。更严峻的是,建筑保温材料市场受房地产调控影响,EPS需求量同比骤降25%,这个曾经的增长引擎正在熄火。
替代品的跨界打击加剧了需求萎缩。某包装企业技术总监透露:"现在HIPS材料价格比GPPS每吨高出不到500元,但性能优势明显,我们正在加快材料替代进程。"与此可降解塑料政策红利持续释放,PLA、PBAT等新型材料正在快速蚕食传统塑料制品的市场份额。
宏观层面的多重压力正在形成叠加效应。美联储加息周期导致海外订单锐减,长三角地区塑料制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8%。国内消费复苏不及预期,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疫情前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某期货公司能化分析师指出:"现在苯乙烯期货的期限结构已经转为contango,这反映出市场对远期价格的悲观预期。
若三季度去库不及预期,主力合约跌破7000元/吨关口并非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