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亚洲时段,新加坡交易所PX主力合约报收1248美元/吨,较前日微涨0.7%,但较9月峰值已回调12%。这种看似温和的波动背后,正上演着全球能源市场与化工产业链的深度博弈。
国际原油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北海布伦特原油因挪威海上钻井平台突发罢工事件冲上93美元/桶,而美国WTI原油受页岩油增产压制在88美元关口徘徊。这种地域性价差直接传导至石脑油裂解价差,日本三井化学最新测算显示,当前PX-石脑油价差已收窄至283美元/吨,逼近五年均值下限,这意味着炼化企业正面临利润空间压缩的严峻考验。
中国民营炼化巨头恒逸石化在舟山的新建装置投产引发行业震动。这套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450万吨/年PX装置,采用第二代吸附分离技术,将单位能耗降低18%。值得注意的是,其产品结构中高端医药级PX占比首次突破15%,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其现货报价较市场均价存在5%的溢价空间。
装置投产首周,华东地区现货市场出现单日3.2%的振幅,贸易商调仓动作明显加快。
东南亚市场正酝酿新的变数。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其120万吨/年装置将进行为期45天的计划外检修,这直接导致11月装船货的现货升水飙升至25美元/吨。更值得关注的是越南首个民营PX项目——和发集团海防基地的试车进度,该项目采用中国技术转移的异构化工艺,若顺利投产可能改写东盟地区PX供应格局。
下游聚酯工厂的开工率数据暗藏玄机。截至10月9日,中国聚酯综合负荷维持在83%的相对高位,但细分领域出现明显分化。瓶片工厂开工率突破90%创年内新高,这得益于欧洲碳酸饮料包装新规带来的替代需求;而长丝领域受制于服装出口订单疲软,库存天数已攀升至28天警戒线。
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PX采购策略呈现"短单为主、逢低补库"的特征。
再生PET政策冲击波持续发酵。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第二阶段正式将化纤制品纳入管控范围,进口再生PET粒子可享受15%的关税抵扣优惠。这一政策直接刺激东南亚地区再生聚酯产能扩张,泰国Indorama公司近期宣布将再生PET产能提升30%。
传统PX需求端因此承压,但医疗级高纯度PX在可降解支架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正在打开增量市场。
期货市场多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CFTC持仓报告显示,截至10月7日,PX期货非商业净多头持仓减少12,345手,创三个月来最大单周降幅。但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在1250美元/吨下方开始出现持续性买入套保操作,某浙江系游资更是在1245美元位置挂出万手级别限价买单。
技术面显示,当前价格正处于2024年上升通道的斐波那契38.2%回撤位,MACD指标出现底背离信号,这或许预示着阶段性底部正在形成。
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三个维度:第一,跟踪美国战略原油储备释放节奏对石脑油成本端的影响;第二,监测印度Reliance集团新建PX装置的原料采购动向;第三,把握医疗级PX质量认证标准升级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当前市场波动率指数(VIX)升至26.8,建议采用跨式期权组合对冲方向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