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在2023年上演「心跳行情」,从年初的8800美元/吨狂飙至5月的10265美元,又在三季度跌回8000美元关口。这种剧烈波动背后,是三重力量的激烈角力。
1.宏观预期的「变脸游戏」美联储政策转向犹如悬在铜市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6月CPI数据意外回落时,市场瞬间切换至「降息狂欢」模式,铜价单周暴涨9%。但随后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的鹰派发言,又让价格回吐半数涨幅。这种政策预期的反复摇摆,使得CTA基金在COMEX铜期货上的净多头寸每周波动幅度超过30%。
2.库存演绎的「障眼法」表面库存数据正在制造认知陷阱。LME注册仓库的可见库存从年初的8.2万吨骤降至3.5万吨,但上海保税区库存却悄然攀升至12万吨历史高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铜库存的「水上部分」与「水下部分」比例已从1:3逆转为1:5,贸易商在青岛港的融资铜操作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47%,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扭曲传统供需信号。
3.矿山供给的「灰犀牛」全球前十大铜矿的平均品位在过去十年间从0.8%下滑至0.55%,智利国家铜业公司宣布将2024年产量目标下调18%。更严峻的是,刚果(金)的Kamoto铜矿因酸厂爆炸事故停产,秘鲁LasBambas矿的社区谈判再度破裂,这些突发事件导致Q3全球铜矿供应缺口扩大至15万吨。
当市场意识到铜矿资本支出连续三年低于维持性水平时,供给焦虑开始主导交易情绪。
站在当前时点,铜价正站在历史性十字路口。新能源革命的确定性需求,与全球经济放缓的潜在风险,正在重塑百年铜市的定价逻辑。
1.需求端的「裂变方程式」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写需求增长曲线。单辆电动车的用铜量是燃油车的4倍,而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新增8万吨铜需求。更关键的是,光伏电站和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正在形成第二增长极——每GW海上风电需要1.5万吨铜,这个数字是陆上风电的3倍。
高盛最新模型显示,到2025年绿色需求将占全球铜消费的25%,彻底改变传统需求结构。
2.供给弹性的「刚性困局」即便铜价站上万元关口,供给响应依然迟缓。从发现铜矿到投产平均需要12年,当前全球铜矿项目储备量处于20年最低水平。更棘手的是,主要产铜国政策风险持续升温,智利拟将矿业特许权使用费提高至47%,印尼的铜精矿出口禁令可能提前到2024年。
这些因素导致2024-2025年全球铜矿产能增长率被多家机构下调至1.2%,远低于需求增速。
3.中期趋势的「三维坐标」结合库存周期、资本开支、技术形态三维度分析,铜市正在酝酿重大转折。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连续7周去化,保税区溢价升至98美元/吨,现货升水结构持续强化。从资本开支看,全球矿业巨头2023年勘探预算同比减少22%,这为2025年后的供给危机埋下伏笔。
技术面上,COMEX铜期货的200周均线已上移至8300美元,形成强力支撑。
机构投资者开始用真金白银投票——全球铜ETF持仓量突破30万吨创历史新高,期权市场对2024年Q2的看涨期权溢价达到波动率曲面最高点。当绿色转型的刚性需求撞上供给增长的硬约束,铜价的中期上行通道正在打开。对于敏锐的投资者而言,当前震荡恰是布局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