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沥青价格旺季上行空间或受限,沥青的供给和需求
发布时间:2025-09-08
摘要: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大数据分析,揭示当前沥青市场"旺季不旺"的深层逻辑,研判未来三个月价格走势,为贸易商、施工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炼厂开工率创三年新高库存压力暗流涌动】

7月酷暑中的山东东营港,满载沥青的槽罐车在厂区排起长龙。某地炼企业负责人王总擦着额头的汗珠说:"现在日产量比去年同期高出15%,但出货速度反而慢了2天。"这戏剧性的一幕,正是当前沥青市场供需失衡的生动写照。

据隆众资讯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国内沥青装置开工率攀升至58.3%,较去年同期增长9.2个百分点。其中山东地区72%的开工率创下2019年以来同期新高,而华东地区镇海炼化、金陵石化等主力炼厂均保持满负荷运转。产能释放的"加速度"背后,是炼厂对传统旺季的集体押注——往年此时,南方雨季结束带来的道路施工潮,往往能消化掉80%的新增产能。

但今年的市场剧本出现了意外转折。在供应端火力全开的需求端却亮起警示灯:全国沥青社会库存已连续6周维持在280万吨高位,较五年均值高出34%。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东某大型贸易商的库存周转天数从往年的7天延长至12天,资金占用成本同比激增40%。

这种"增产不增收"的怪象,暴露出市场传导机制正在发生质变。

深入产业链调研发现,三大结构性矛盾正在发酵:其一,地方专项债发行节奏放缓导致基建资金到位延迟,某中部省份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招标量同比减少28%;其二,改性沥青替代率提升压缩了重交沥青需求空间,某头部防水材料企业原料采购中SBS改性沥青占比已达65%;其三,进口沥青价格倒挂持续,6月韩国沥青到岸价较国产低150元/吨,华南地区进口量环比激增45%。

这些变量交织作用,正在重塑传统的"金九银十"市场规律。

【成本支撑VS需求疲软价格博弈进入深水区】

当国际原油站上90美元/桶关口时,沥青市场却呈现出罕见的"成本驱动失灵"现象。以山东市场为例,7月25日70#沥青成交价3850元/吨,较月初仅微涨1.3%,而同期原油涨幅达8.2%。这种剪刀差走势背后,是产业链各环节的激烈博弈。

炼厂端的困境肉眼可见:按当前油价测算,沥青生产理论亏损已扩大至280元/吨。某民营炼厂财务总监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吨沥青要倒贴两桶花生油的钱,要不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早就该减产了。"但残酷的现实是,在成品油出口配额受限的背景下,沥青已成为炼厂平衡产能的重要调节阀。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正在加剧市场供应过剩。

需求端的观望情绪同样浓重。在广西某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项目经理李工指着堆积的沥青罐说:"往年这时候该备第三批货了,现在首批采购的还没用完。"其所在标段因资金拨付延迟,施工进度比计划慢了20%。这种"慢动作"模式正在全国蔓延——重点工程跟踪数据显示,7月沥青实际消耗量较预期减少18%,其中云贵川地区降幅最为明显。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期货市场已提前作出反应。截至7月26日收盘,沥青主力合约较现货贴水扩大至196元/吨,创年内新高。某私募基金能源研究员指出:"期货深度贴水反映市场对旺季预期转向谨慎,部分贸易商开始通过卖出套保锁定风险。"这种预期管理的变化,可能引发现货市场的"去库存"踩踏。

在多重压力下,行业洗牌已悄然启动。江浙地区三家中小型贸易商因资金链断裂暂停业务,而头部企业则加速布局特种沥青等高附加值产品。某上市公司近期斥资2亿元引进智能温控储罐,可将沥青存储损耗从3%降至0.8%。这些战略调整预示着,沥青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的新阶段。

标签:
推荐项目更多